Niuhaodong

中国建筑的随想

 

中国建筑的随想

 

 

丽江古镇



  最近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提出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奇奇怪怪的建筑,听上去很奇怪,却非常不奇怪地在神州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以致引起了总书记的关注,以致他不得不在这么高规格的会议上提出要求。

  那么,究竟有什么样的奇怪建筑呢?网友收集并在网上发布了的一大串已经建成的还有在建中的古里怪道的建筑,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东南西北中,各地都有,如北京的大裤衩(央视大楼),如苏州的大秋裤(东方之门),如广东的大铜钱(广州圆大厦)等,不一而足。当然,这些建筑是不是都可以归于奇奇怪怪另当别论,但它们几乎都是引起人们至少是观感上不爽并招来大量吐槽的建筑,在我们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建筑方面出现的这样一种现象,真是值得思考的一件事。

  建筑是一种抽象艺术,代表着时代的美学观念、审美情趣、艺术品位。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的建筑文化传统的国家,传统建筑非常讲究美,且不说皇家的宫殿园林以及历代的官方建筑,那都是在严格的典范要求之下的恢宏建筑,也不说富庶之地商贾大户精心设计和精雕细刻的建筑群落,就是在偏远的、经济落后的地方,譬如我们甘肃的民居,尽管材料较差,经受不了长期的风侵雨蚀,但样式都很讲究,房子的构造包括起架、开间、屋顶、屋脊、屋檐、线条,都协调、优美,至少是非常耐看,与环境的契合度也很高,透过这些民居,你甚至可以辨识地域,了解当地人的生产生活、习俗习惯。

  但是,这些年这种状况发生了变化。当然,在通常意义上,变化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到处搞建设,整个中国就是一个大工地,在这样的背景下,波随潮动,建筑的数量史无前例的多,而且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总体而言,这种变化是积极的,它让人们告别了茅草屋、土坯房、筒子楼,住进了平顶房、小高楼、单元套,环境整洁了,条件优越了,生活水平提高了。然而,问题似乎也随之出现,我们发现,过去那些充满趣味的传统建筑消失了,在农村取而代之的是近乎清一色的平顶水泥房、小洋楼,在城市则是火柴盒般的楼房。更为重要的是一些流行也开始流行了,首先是追求洋气,仿罢欧式仿美式,以致山寨的白宫、国会山屹立在华夏大地,一些地方还整条街整条街地仿建欧美,弄出了一些所谓的风情一条街。另外一种流行叫做仿古,搞很多汉唐园明清街,更有甚者,把真迹拆除建新仿古建筑。再就是追求豪华,准确说应该是浮华,面子上非常气派,但走进建筑里面就非常难受,门窗不正,结构不合,空间压抑,光线暗淡,建筑的实用性丧失殆尽。还有标新,不管美不美,适宜不适宜,只要新奇就好,于是就出现了铜钱、酒瓶、裤衩、秋裤、马桶盖。

  当然,这些现象或这些现象下的建筑,或并非一无是处,如央视大楼,若就技术而言不仅不能说不好,而且还具有开创性,应该称道,事实上它还在国际建筑领域获得了很高的荣誉。但是,把它放在沉淀了厚重传统文明的古城北京,放在共和国的首都,又作为中央电视台的总部,它的造型、它的设计理念、它的象征意义合适吗?好的东西,如果放错了地方,它可能就是垃圾。建筑作为综合艺术,尤其如此。要做好建筑,必须研究它蕴含的美学理念,它的抽象和含蓄的美感,它的象征性意义,它与环境相协调的特性等。这要求设计者、建设者必须具有良好的审美能力,能够创造出足够的美,在当下,或许也还需要某些决策者有美的观念和审美能力。当然,更为关键的或许是多一些人文情怀,多一些时代的责任感,这样,即使不能创造无愧于时代的卓越建筑,至少不会创造那么多奇奇怪怪。

  不过,还是希望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有更多美的、很美的建筑屹立于当代,传承于后世。

                                                          (作于2014年11月)